金盛网 六十五载悬壶诠释医无止境
穿一袭白大褂,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坐诊时一坐就是一上午……云南省中医医院眼科诊室里金盛网,这位神采奕奕的医生已年届九旬。此刻,他正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确切的答复让患者放下疑虑,安心接受治疗。
提起苏藩,许多人并不陌生,他是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云南省著名中医眼科专家,致力于中医防治眼病65年。他15岁起便师从栗智中医师,潜心研习《易经》与中医医理;后考入昆明医专,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在此后的从医之路中,他又先后追随吴佩衡、姚贞白、陆巨卿等中医名家深造,并曾向全国眼科名老中医陈达夫、陆南山、姚芳蔚求学问道,不断精进医术。
金盛网
苏藩(右一)在门诊为患者看病。
谈及早年经历,苏藩说:“我学习《易经》和医理的研究,勤求古训金盛网,博采众家之长,擅用经方,亦重时方,临证诊治疾病,中西医结合,融会贯通,组方精练,随病机变化而灵活变通。”
在广泛吸纳诸位名中医的学术精髓后,苏藩踏上了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他认识到,受历史条件所限,古人无法洞悉眼内的生理与病理实情,故传统方剂多局限于外障眼病的治疗。要突破这一局限,必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将辨病与辨证紧密结合,精准把握病机关键。同时,积极采纳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检查仪器,深化对眼部组织结构及生理病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灵活运用中医学“证同治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辨证论治理念,结合四诊合参之法,深入研习古方。通过灵活变通,他成功拓展了传统方剂的应用范围,将其有效运用于各类内外眼疾的治疗,显著提升了临床疗效。
苏藩大胆尝试,创立了脾肾阳虚、瘀湿不化证型,采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因脾肾两虚引起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缺血性视盘病变等眼疾,取得满意的疗效。
学无止境,研究也无止境。65年来,苏藩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创立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理念。临证时既善用经方,又重视时方,组方精炼,随证变通,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中医眼科经典理论“五轮学说”有独到见解,他不仅继承前人将眼之五轮与脏腑五行生克关系相联系的理论,更创新性地提出:五轮学说实质上是眼与脏腑间辨证的标本学说,强调五轮辨证必须与脏腑辨证相统一,这一观点拓展了五轮学说在眼病诊治中的应用思路。在眼底血证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出血必有瘀”的传统理论,提出“出血必有瘀,有瘀必出血”的新观点,阐明瘀血与出血的辨证关系;创新性地增加“脾肾阳虚型”辨证分型,完善了眼底血证的分型体系;以上理论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医眼科理论体系,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17年8月,苏藩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眼科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突出贡献奖”。多年来,他参与编写医学专著8部,涵盖中医眼科理论、临床经验及民族医药特色疗法。同时,作为云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他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育人理念,构建了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中医药防治眼底疾病领域,形成了“临床为根、科研为翼、传承为魂”的特色培养模式。建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系统整理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构建起理论、临床、科研、传承的完整学术生态链。
如今,苏藩依然坚持每周看门诊5次,其余时间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临床带教出力。
(云南日报记者 陈鑫龙 文/图)金盛网
联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