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配资 银龄医生“再上岗”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颖思 通讯员黄黎锋芝麻配资
“卢教授,医师节快乐!”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今年已75岁的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教授卢振和收到了不少节日祝福,其中一个祝福来自公交司机刘叔。
时间回到三周前,在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疼痛康复中心诊室,卢振和教授指尖在红外热像图上游动,凭借数十年积累的经验,精准锁定公交司机刘叔布满老茧的右手腕上那片扎眼的红色区域——折磨了他十年的神经嵌压点。“找到‘炸弹’了,您安心住院,安全第一!我们团队会帮您逐一解决疼痛问题。”她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像一剂良药,瞬间抚平了患者的焦虑。已退休的卢教授,怀着对患者的深切仁爱,选择“再启程”——受聘于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带领团队将“德馨于行,技精于勤”融入每一次诊疗的日常。
精准“拆弹”
解除患者十余年伤痛
7月28日上午,59岁的刘叔从背包中拿出一个层叠整齐却显陈旧的透明胶袋,里面是十年前的工伤鉴定书。急于养家糊口的他,当年未能彻底治疗便带伤返岗,被慢性疼痛一步步拖入深渊。“每天晚上芝麻配资,手腕像有电钻在骨头里搅动……痛得我想要轻生。”他哽咽道。
凝视着热成像图谱上肘关节的异常高温区,卢教授对围绕在身旁的年轻医生们说:“2016年的撕脱骨旁边长疤痕,像铁丝一样捆住了神经。”在她细心研判指引下,疼痛康复中心主任郭钦带领的医生团队迅速协作,共同敲定了“超声引导神经松解+PRP修复”的个体化手术方案。术后结合康复治疗,刘叔感觉手部疼痛明显缓解,已能够完成日常生活,诱发疼痛也已基本解决。出院前刘叔眼眶湿润:“您和郭钦主任等医生,在两周内减轻了我十来年的痛苦,真的太感激你们了!”
半小时问诊
用亲和与专注温暖患者
2017年,卢教授从广医二院疼痛科主任岗位卸任。2023年,她选择受聘于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担任疼痛康复中心名誉主任及学科带头人。这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再启程”,更是将毕生所学投向最需要关怀与帮助的地方,为华南最大工伤康复专科医院注入强大的疼痛诊疗引擎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协作理念。
“有的地方排队一小时,看诊一分钟。卢教授这里不一样!”另一名接受治疗的陈女士由衷感慨。记者了解到,卢教授的问诊往往都在半小时以上。
半小时问诊的背后,是卢振和教授深知慢性疼痛患者身心俱疲、求医不易;是她以患者为中心、与团队践行“对因治痛诊疗”——在红外热像仪前,这位七旬医者总是凝神分析人体“热力地图”,她的亲和与专注,无声地温暖了整个诊室。75岁的她,依然坚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每周一、周三,到岗组织诊前讨论,8点半团队查房,9点门诊,12—13点科内学习研究,14点手术室现场指导。诊室里,她手把手指导年轻医生解读热像图,传授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手术台上,CT、超声引导精准穿刺技术,精准实施,只为更快更好地解除患者的痛苦。
精益求精
带领团队建立“对因治痛体系”
受聘于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后,卢教授带来的不仅是40年积淀的精湛医术,更是精益求精的精神。“疼痛不要忍!”卢教授深知慢性疼痛的危害,带领团队建立起“对因治痛体系”。在她的引领下,医师团队娴熟运用红外热成像精准定位病灶,将康复技术结合射频、三氧水、富血小板血浆(PRP)等微创技术,为顽固慢性疼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痛等顽疾患者迎来曙光。
面对全国超1亿慢性疼痛患者与仅约1万名专科医生的巨大落差,卢振和教授及郭钦、谢雅芬、骆广旗、赖雪燕等康复医师团队的不懈努力结出硕果: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疼痛康复中心成功获批成为中国康复医学会疼痛康复专科在建培训基地。
卢教授的书桌上,一直放着韩济生院士在《春华秋实》扉页上写给她的题词——“春发其华,秋收其实”。这八个字,仿佛就是她的工作写照。在2025年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回看这位被患者们亲切称为“人民好医师”的卢教授芝麻配资,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患者解除痛苦所收获的成果,正是对“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
联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